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小而美学校 >> 正文
建设小而优、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时间:2017-04-27  来源:杨东平  
      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加快探索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建设并办好寄宿制学校,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这说明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已经明确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
      农村小规模学校满足了农村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弱势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是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小规模学校在数量上有所回升,以教学点为例,2013年全国共有教学点8.3万个,教师31.1万名,学生380.1万,乎均每个教学点有45.8名学生、3.7名教师。可见,小规模学校虽然学校规模小,但总体的体量很大,覆盖的学生很多。由于过于分散和偏僻,小规模学校普遍处于小而羞、小而弱的状态,是农村教育底部攻坚、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看小规模学校
      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需要确立正确的认识: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它并不是随着社会发展必将消失的落后形态。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学校的规模将会逐渐缩小,小规模学校有可能成为主流的学校样式。
      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多数都是一二百人的小规模学校。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所限,无论是在瑞士的雪山顶,还是澳大利亚的牧场,即使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也都存在小规模学校。美国曾有成千上万所“一师一校”的小学,进入21世纪后仍有数百所这样的学校。在印度的偏远农村地区,单一教师学校(一人校)的比例高达31%。各国都出台过专门立法扶持小规模学校。韩国在1960年出台的《偏远地区、岛屿学校振兴法》,通过专门的政策扶持,为交通不便利地区的人们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美国在2000年12月签署了一项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联邦政府拨款法案,即“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包括“小型农村学校成就项目”和“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
      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就会看到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班小校还可能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德国、英国、芬兰等欧洲国家小学的学生规模就是150人左右,学校普遍很小,一条街上有两三所学校。台湾地区20年前开始的教育现代化运动,明确地把“实现小班小校”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因为,只有在小班小校的状态下,才更有利于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都是小班小校的原因。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大规模学校、巨型学校、一所小学几千人,一所中学一两万人,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此,今天我们谈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一种扶贫救急的行为,而且具有前瞻性,体现了未来教育的价值。关键是在我国的现实环境中,如何改善和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
      ●小规模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种子”
      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政府发力。需要政府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保障、管理模式、教师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四川省阆中市统筹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在教育经费上予以倾斜,每校每年有15万~20万元的经费保障。甘肃平凉市崇信县是一个10万人口的小县,全县共有农村小规模学校52所,其中百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47所,占90%。崇信县教育局顺势而为,变劣势为优势,探索“小班化教育”的办学特色,通过构建“魅力教室十活力课堂+个性课间+轻松课外”的教育模式,使农村学生成为阳光少年,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同时,给农村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拉近了师生关系,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众多、特别分散,在政府支持之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家长形成合力。北京感恩基金会开展的“一校一梦想”公益助学活动,提供3万元之内的小额公益筹款,致力于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让山里的孩子洗个澡”“给宿舍和教室装窗帘”“电线老化很危险”“孩子需要换一张床”“一张课桌一份爱”。自2015年6月以来,已经为云南、四川、河北等地46所村小实现了48个“梦想”,使7300多名孩子受益。
      一些地方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自己组织起来“抱团取暖”,解决面临的共性问题。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的12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在2014年底自发成立了“利州区农村小教学校联盟”。面对音体美教师的短缺,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就地取材,通过民间艺人、民间文化资源对主科教师开展艺术培训,成效明显。他们正在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面向黑板排排坐的模式,实行师生密切交往的“小班化”教学,并开发校本课程。河南省濮阳县,全县200人以下的微型小学有116所,占四分之一。由于教师人数少,很难形成教研氛围,封闭或半封闭办学状况也难以吸引学生家长。濮阳县建立了微型小学联盟,建立联席会议、轮值主席制度,实行教育资源共享共用,联合开展校本研修、教师培训,通过互通互助、协同发展来提振士气,汇聚特色。规模学校“站在课改中央,站到全县台上”,通过自身努力改善了形象,提升了教育质量。
      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是提升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包括有效使用“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培养全科教师、开展复式教学、建立学生主体课堂,等等。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孙冬梅教授探索出通俗易懂的“同动同静”的复式教学模式,在甘肃农村推广。同时,改革了农村教师培训模式,重心下移,构建以学区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建立了“理论学习十实践反思+基地实训”的培训模式,促进农村教师培训的制度化、日常化和本土化,培养本土化、留得住的专家。这一培训模式改善了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激活多方力量支持乡村学校发展。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的石公田小学,是一所仅有28名学生的农村学校,通过开展科学教育走出了薄弱状态。他们在陈耀老师的帮助下,按照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开设了“山水田园课程”,就地取材,将山、水、石头、植物、动物以及社区、环境等都变为教育资源,学习内容包括稻草的用途、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油菜花、豌豆花、清明饼的制作等,自然体验和科学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学生的状态焕然一新,学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可见,农村小规模学校虽然有不利因素,也有自己的优势。小规模学校不仅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而且由于实行小班化教学,师生比高,师生关系密切,有利于学生情感和性格的培养,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小规模学校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厚,与社区、家庭的关系密切,有利于实行生活化、乡土化、社区化的教育,改变农村学校与农村无关的“悬浮”状态,使学校成为农村的文化中心——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和目标。中国的学校教育必然要走向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这种改变很可能首先从农村开始,从小规模学校开始。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并不是梦想和空谈,通过政府发力、社会合力、自身努力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可以改善、提升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