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互联网损伤大脑?大脑:我没有那么脆弱 |
时间:2017-07-20 来源:admin |
写在前面: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大脑中神经细胞(神经元)的数量会逐步减少。一个人诞生时,神经细胞的数量达到1000亿个左右,但从20岁起开始逐年下降,到了40岁,神经细胞的数量开始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从而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大脑、让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 本期推出“脑科学”系列最后一期《互联网损伤大脑?大脑:我没有那么脆弱》,试图探索互联网在发展进程中对人类大脑产生的影响。在一个充斥着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的时代,我们不得不学会“三心二意”,将自己变成一个“多线程的任务处理器”。互联网赋予我们获取无穷信息的途径,通过搜索引擎,只需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迅捷地查到大量信息,同样,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社交媒体使人们不论在天涯海角都可以分享精彩瞬间,人们渴望受到关注和认同,对于“点赞”变得更加渴求,那么诸如此类的现象会对我们的记忆力和专注度产生哪些影响呢?互联网真的在损伤我们的大脑吗信息过量?大脑早已学会过滤次要信息 纵观历史,人们似乎总是对新科技感到担忧,在十六世纪印刷术开始普及时,人们就担心面对大量的信息,大脑该如何应对。现在,人们面对互联网仍然产生相似的担忧。主流媒体的担忧则聚焦在儿童的使用情况。
不要忘记,“互联网”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可以有很多形式并触及许多方面。比如,通过参与网络赌场或游戏网站,一些人可能会赌博成瘾,这就是互联网对人类大脑产生消极影响的一个例子,但是我们很难断定互联网就是罪魁祸首,在真实世界的赌场中,赌博仍然会导致人们成瘾,只是问题产生的背景不同而已。同过去的人类历史相比,互联网只是给予我们一条更为直接、稳定和广泛的渠道来获取信息。 从人类的感官角度出发,大脑一直在与不间断的丰富信息流打交道。不管是盯着电子屏幕还是看着公园玩耍的游客,于人类的大脑和视觉系统而言,需要处理的工作量是一样的。 几乎任何事情都有大量细节,事实上我们的大脑无法处理每一个感官呈现给它的信息,并且从大脑的复杂性和运行能力来看,也无法全部处理,所以它会依靠经验、计算和最佳评估过滤掉一些信息,只处理那些相对重要的部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既然人类的大脑已经适应并能够避免过载信息的伤害,那么互联网似乎不太可能产生类似的伤害。 记忆过程本身与互联网无关 既然大家可以通过“google”迅速获取信息,谁还愿意那么费力地记忆呢? 其实记忆的工作原理并非如我们想得那样,把经历转化成记忆,这是一个潜意识的完成过程。同那些抽象或者模糊的事情相比,重要的和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信息更容易被我们记住。那些很难记住的事情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重复,最终被编码为记忆。毋庸置疑,互联网总是让这个步骤看起来没那么必要,但这是否对大脑的发展有害是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常做某件事情并变得擅长会在大脑结构中有所反映。例如,双手灵巧的音乐专家同其他不擅长的人相比,大脑皮层运动区是存在差异的。可以说,不断地将事情记录在记忆中,而不仅仅是在需要时才查看,更能够增强大脑的记忆系统。另一方面,一些证据表明,一个更加刺激和多变的环境能够帮助大脑发育,所以比起枯燥地反复背诵信息和数据,在互联网上不断发现有趣的信息更有助于记忆。 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其他一些证据表明即便是简单的网页也会提供过多详尽的信息和特点,对于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能力来说很难应对,这可能会对记忆存储系统产生连锁反应。分神自古就有,互联网只是抓住了你的偏好
人类的注意力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至今无法掌握清楚。对于我们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注意力系统(即存在有意识的认知部分能够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同时也存在无意识的认知部分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而言,百分之百专注于某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工作的时候喜欢听音乐:当我们努力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需要音乐占据寻找其他事情分神的注意力系统。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注意力分散源。我们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找到有趣的事情来消遣,但同时也带来麻烦,因为大量的工作需要使用联网的移动设备来完成,导致大量的应用软件和研发公司涌现。
“点赞”时代,互联网会让大脑变得更好吗? 从神经科学层面来看,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影响我们学习、成熟和成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人类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物种,现在互联网使得社会互动和关系建构能够发生在更为广泛的远距离人群之间,并且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脑科学”系列文章往期回顾: 脑科学|像歌德一样散步,锻炼身体可让大脑更聪明 脑科学|揭开生物钟的奥秘,唤醒大脑的深层记忆
脑科学|教孩子双手并用、开发全脑,此处有风险 编译:孟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