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促进教师生命成长 |
时间:2018-01-23 来源:admin |
[摘要] 教师读书现状令人堪忧,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做为教师,更应该于书交朋友,在读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为此,学校要积极创设书香校园,搭设教师读书平台,改变传统做法,使每个教师真正有书可读,乐于去读,经常去读,最终养成自主读书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教师 读书成长 一、倡导教师读书的背景。 教师拒绝阅读已经是一种社会现实,不少学校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想尽了许多办法,比如要求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奖励等,但是都很难奏效,教师就是不愿意读书。阅读正在远离校园,远离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却遭遇着教书不读书的尴尬现象,令人担忧。其实我认为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我们的社会是不太喜欢读书的。根据统计,我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而邻近的韩国是7本,日本则有近40本。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其次大多数老师虽然会教书,但也不怎么喜欢读书。如教师想读,没时间。这确是事实。现在,教师的压力不轻。比如小学教师基本是包班,一个人教好几科,大量时间都泡在课堂上。课后要参加各种培训及学校布置的各项检查等,还要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学生的“吃喝拉撒”——负担非常重。第三,小学里,女教师特多。学校搞读书沙龙大多是下班的时间,有的就要回家做家务。平时你和老师谈读书问题,得到的感慨基本是没时间——要经营自己的家庭,要管理自己的孩子。你想想,由于女同志的生理变化快,不像男同志,她在那么大的负担当中,还要迎接教育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读书,她也知道是件好事,但她确实精力、能力达不到。说心里话,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如果有一点时间,那就想睡觉!最后就是读书心态的问题了。当读书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读书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就会成为借口,读书自然成为他们的负担。自然,大多数老师没有把读书当作生命的习惯。你想啊,虽然没有时间,那为什么依然有教师读书废寝忘食,能够做到挤时间、抢时间,“压”出时间的“油”来?所以,如果教师不爱书,你出版的书再好,没有人阅读。没有人触摸文字中的感情和思想,那些句子还是沉睡的,或者是死亡的。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想读的时候、想买书的时候,收获的并不直接,时间长了就厌烦了、麻木了。我们都知道现在老师需要的效果是“短、频、快”。 不难想像,这种精神的的荒漠化,导致教育的贫瘠,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这会使大批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精神相当贫瘠。教师不读书,便关闭了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观念、新思维的大门。这样一来,老师们新的知识无法补充,已有的知识可能遗忘,自然不能与时俱进。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代沟,而且在知识修养方面也可能呈倒挂之势。长此以往,老师就会从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变成了学生成长的阻碍者,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时代落伍者。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教育界人士表示:教育对象——学生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否相适应,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二、教师读书的三个理由 1、为教学——“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都说“教学相长”,我应说“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应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文化修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只能是空架子。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由此看到读书对于一名教师是多么重要。如特级教师王崧舟那深厚的艺术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让我们为之震撼。如果没有长期的读书文化积淀,他就不会有这样的博学睿智,幽默深情,和独到的文化韵味。因此要想为一名好的教师,必须广读书文,具备丰厚的知识底蕴。于漪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于漪的语文教学。这就是教读相长。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她在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便在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与她交谈,中外古今的文化历史,她都能娓娓道来。很多的名篇名作,她常常是在交谈中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其实通过阅读建立起颇具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技能的教师有不少,据笔者了解的就有北京的窦桂梅,山东的孙明霞,山西的聂明智,河南的窦爱君,安徽的薛瑞萍、吴礼明,湖南的冯梅,陕西的魏智渊,重庆的魏勇、周迪谦,四川的李镇西,广东的陈晓华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我们要教书育人,就要多读好书,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学问能陶冶人的性格,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哲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辨”。这是多么精辟的论断!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 2、为自身——教师读书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是求“道”。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怀着一颗被保尔、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动过,被歌德、普希金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刘墉等哲理文字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他的教学才会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比如读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我们从中充分感受到了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空洞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因此说,从读书中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一起远征,向苏格拉底请教哲学奥秘,和雨果一起探讨关于《悲惨世界》的命题,和全国著名青年教育专家李镇西讨论教育中的“人治与法制”现象,和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一起畅谈新语文教育之梦……你能说这不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吗?不了解这份喜悦,是多么可惜,这就如同到了宝山却空手而归一样啊。一旦知道了那份喜悦的人,就能自在地品味和汲取人类的精神遗产,运用自如,这种人才是“心灵巨富”,你的收获用物质的现金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拥有好几家银行一样,需要多少就能提取多少。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因此作为生命个体,我们不能只关注生命的长度,更要关注生命的厚度。读书,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是求“道”,追求人格的成长、精神的丰富、文化的积淀。 3、为学生——“关注教师阅读状况,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与我们有些老师阅读面比较窄相反,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多,吸收的信息量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老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甘孜州康定中学语文老师充翁娜姆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教了36年书,深感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继续学习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对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感觉应该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教师如果不给自己充电,不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不注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的确是很难适合现代孩子的需要。最近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更是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生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405万字,高中生不少于555万字。随着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大量增加,随着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老师要想找回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居高临下的感觉,找回被学生群星拱月般拥立的感觉,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如果我们老师对此无动于衷,不能正视这个现实,在知识上不注意更新,在认识上不注意提高,光靠师道尊严的传统来维系老师的地位,难免会被学生私下里瞧不起。而被学生看不起,可以说是教师最大的失败。小说《围城》在讲到学生看不起老师时,有这么一段议论:“鸿渐身为先生,才知道古代中国人瞧不起蛮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上司瞧不起下属——不,下属瞧不起上司,全没有学生要瞧不起先生时那样利害。”真是刻骨铭心哪!因此,教师不应该自甘平庸。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地去读一些书,并能品出一些书味来,让自己的心随书中的崇高形象而感奋,被灵秀的诗意所浸透,被哲理的文字所折服,接受真善美的洗礼,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倡导教师读书的策略 (一)、转变思维方式,让教师有书可读。 首先是书源问题。农村学校资金短缺,如果学校负责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很可能使学校图书一片空白,也有些学校只注重对学生阅读书籍的添置,忽视教师阅读书籍的购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实图书馆中教师阅读书籍的数量,真正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材料”,让每个教师有书可读;其次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为了让师生看到喜爱的书,学校应多渠道获得新书信息,积极去购书。为了给师生提供方便,还应给教师罗列读书篇目,有指导性的引导教师读书;同时多数学校的阅览室离教师办公室都较远,老师很少去借阅,使用率很低。图书室里除了统一集中读书时间以外,自觉问津的寥寥几人。书刊放在书橱中不用,那就是废纸一堆,图书为什么一定要放在阅览室呢?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让老师每人拥有一份教育刊物,比如给老师的节日福利或先进奖励恰当给予图书为奖励品,让图书行走在老师的案头、床头不是更便于老师的传阅和学习吗?可以把书刊分发到教师手中,并给每位教师印发教育刊物目录和教师读书卡。这样教师拥有的图书日渐增多,真正做到了床头有图书,桌上有刊物,忙中看书是放松,闲时读书忙充电。让教师成为学校教育刊物的主人,让办公室成为阅览室,老师时时、处处有书读。 (二)、改变传统做法,让教师乐于去读。 教师事务杂多,让教师持之以恒乐于读书很难。所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尤为关键。再说农村教师教书型多,研究型少,教育理论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虽然特别需要,但却如空中楼阁,不仅读来无味,而且自觉不适用。就教育类书刊来说,他们中大多喜欢读教学设计、教育案例、教学反思及教育文摘一类的文章,一来文章短小,花时少,二来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如学生由于没有读书的习惯,对读书不感兴趣,我们的老师就是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从读小画书、故事书开始,一步一步把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起来了。如何培养教师的读书兴趣,引导教师一步一步走上阅读之路?我们从可以分步进行,先对教师喜欢阅读的书籍做专门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就给他读小说,喜欢读名著的,就给他读名著,开始阶段,不需强求统一,只要教师有兴趣去读,那就事半功倍;其次可以重新审视教师读书的环境,开始阶段,大部分教师阅读是在学校的教师阅览室,可以让学校的教师阅览室成为教师读书休闲的好去处,由于现在教师普遍感受压力较大,教学之余,总想有个放松的去处,可以对阅览室精心打扮,如可参照“休闲书吧”等模式,有音乐,有空调,有沙发等,让教师能在身心放松的条件下阅读,使阅览室能成为学校教师最喜欢去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乐于读书。 (三)、搭建展示平台,让教师经常去读。 要养成教师的读书习惯,必须要教师经常去读书,学校要搭设平台,积极创设书香氛围,比如:1、组建教师“读书俱乐部”,并制定了一系列俱乐部活动章程,规定了加入俱乐部成员的权利和职责。采用自学与研讨、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过这样的活动,为教师搭建广阔的阅读平台,来提高教师的阅读量,也使教师在读书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和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获得新的进步和发展。让书香溢满校园。2、读书汇报活动。一个学期精选一本书,认真研读,读后在教科活动时作读书汇报;3、同书异彩,沙龙踫撞。多人共读一本书,读后组织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体会;4、主题探究,专题讲座。给一个专题,选读多本书,开一场专题讲座。5、读书博客,在校园网上设置读书栏,学校定期推荐名著供老师选读,并将老师的读书随笔和读后感统一在读书栏中刊出。5、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读书的动力。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博客,进行论文写作竞赛,促进教师阅读教育书刊,反思教育生活。教师每一篇获奖、发表论文的背后都有一本厚厚的看不见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虽然没有可查的读书笔记,但却是真正的读书,是读老师自己有用的书。 (四)、改变呈现方式,让教师自主读书。 促进教师学习,传统的方式就是检查教师的读书笔记、业务笔记。这种呈现方式是从管理者方便检查出发的,并没有给教师读书、学习真正的人文关怀,我们知道,一些专家、学者读书后喜欢做读书卡片,这样才有实用价值,而我们老师一本又一本的读书笔记、业务笔记主要作用是应付检查。这样,就有了“老师今年抄去年”、“边聊天边写笔记”的现象,读书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改变一下教师读书学习的呈现方式呢?比如说:1、集体备课的发言稿,公开课的评课稿;2、读书沙龙、科研沙龙的交流材料;3、校报、校刊,以及教师发表获奖的论文。我们非常清楚:教师只有大量翻阅资料,才能写出有质量的发言稿、评课稿,只有充分读书,才会有自己的思想、体会,能别人交流、碰撞。一张有质量的校报,一份有内涵的校刊,它的每一篇文章里面都饱含着教师读书的汗水,教师的每一次发言,每一篇见报见刊的文章都会让教师体验读写成功的乐趣。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来检查、评价教师读书学习的情况,我们管理者虽然会辛苦一些,但我们给教师带来的是展示读书果的喜悦,带来的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读书不再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书将成为教师的自主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 [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王夫之.庄子解[M]. 中华书局出版,1964年10月 [3]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4孙双金.循循善诱,教育的至高境界[J].小学青年教师,2006,313:1-2 [5]余小矛.与经典为伴,和名著同行[J].教育研究,2007,6:92-94 [6]陶继新.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须[J].小学语文教师,2007,12:5-7 [7]朱永新.教师为什么拒绝读书[J].教师博览,2008,1: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