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后被遣返”的真相 |
时间:2015-05-06 来源:郑重 |
近日一则“留美博士后找不到工作流浪街头,被遣返回国”的新闻走红,许多人连正文都没看全,就开始发表“读书读傻了”、“高分低能”、“读书无用”之类的高论。
透过这则新闻中的各种迷障,你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很简单:一个有精神疾病的留美博士后,签证过期又失去工作,流浪街头被美国警察发现,于是被遣返回国。
“留美博士后被遣返”,也只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在异国他乡的悲惨经历,拿别人的悲剧酿自己的鸡汤,目的何在?
写这篇报道的人并不是一五一十地交代真相,而是制造悬念,不断抛出所谓“谜团”,全篇充斥着“某某很不解”“某某更震惊了”“某某高度怀疑”这样的表述,来吸引人的眼球。
比如故事的关键情节是主人公小兰因“不擅与人打交道”连续被两家美国公司解聘,第一家是因为小兰看不惯企业作假,快人快语被辞退。第二家解聘原因更离奇,主管要考查员工的社交能力,聚会时给小兰一大份肉,小兰把盘子一推“我吃不下”就被请出了公司。这两个故事更像是国内鸡汤励志书中惯用的故事。
当然,这可能不是真相,而只是小兰这个精神疾病患者的自述,值不值得采信尚存疑虑。但是原报道没有交代这一点,反而把故事极力向小兰“不会做人”“高学历低情商”的路子上引,并大做文章。
如果博士后小兰能够清晰自述,且逻辑清楚,说不定她得的是严重的自闭症,就像电影《雨人》中的主人公一般。电影里的雷蒙具有超常的记忆能力和感悟能力, 能背诵9000多本书;能预测天气;是数学天才;他在15门学科中堪称“专家”——但是雷蒙自幼患严重的自闭症,终日沉浸在幻想世界中,行为异常,被视为痴呆狂。
这些严重的精神病人多在某一方面有超长的天赋才华,但是极其缺乏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对小兰这位学霸的成长及出国后的遭遇,我想跟《雨人》反映的情形是一样的嘛。他们无法融入社会,只好流浪或者住在疗养院,最好专人看护。他们不是傻瓜,智力上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他们和现实严重脱节,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里。
而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小兰因为身患严重的自闭症、抑或精神疾病而无法正常工作。
而在进一步传播的过程中,有媒体官微在转载时,只说“不够圆滑,被企业辞退”。也难怪一些网友就此得出了“读博士不如社会实践重要”的理论。其实,即使不是精神疾病患者,个别博士的遭遇也说明不了整体现象。
这件事如果不是从头到尾被编出来的假新闻,那么也只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在异乡的悲惨经历而已。某些人拿别人的悲剧酿自己的鸡汤,心肠真是比铁石还要硬。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压力是空前巨大的。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已经有关爱爱滋病患者的专门机构,却没有关爱精神疾病患者的专业慈善机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缺失!
精神疾病患者是这个世界上最弱势的群体,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因此他们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爱。
这几年,由于国家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我国残疾人就业率正在不断增长,残疾人创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然而,残障性精神疾病患者,并没有成为这些政策的受惠者,残障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率、创业率都极其低下,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残疾人政策的最大死角,同时也成为慈善工作的最大死角!
虽然国家的公费医疗制度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可以全报销,但群体就业率如此低下的精神残障人群,有几个人能够享受这项政策呢?
精神疾病患者绝对不都是无可救药的人,他们只要获得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精神关爱,其中的某些人就可以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历史上的梵高、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患过重度的精神疾病,但这挡不住他们依旧成为一代文艺大师,同样挡不住他们仍为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富于臆想的天性,这恰好是我们很多人不具备的有优良品质,他们在某些领域(比如艺术)的创造能力,甚至有可能高于常人!
我们曾经把残障少年舟舟培养成著名的乐队指挥;我们成就了电影导演谢晋先生的子承父业之梦,这是时代的伟大。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成为新时代的梵高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