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致美”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 |
时间:2015-05-07 来源:admin |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学校文化的重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种整体性改革,它谋求的是学校教育活动质的转型,需要从局部的探讨上升到整体论视野,而学校文化的重建是我们整体把握课程改革的关键。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凝聚和激励师生员工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是促进学校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学校整体改革的命脉,是课程改革的深层内核和重要目标。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已成为中小学追求的理想办学境界;建设特色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重要举措。特色学校的呈现方式是多方面的,如果从文化学的意义上分析,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是一致的。因此,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建设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校文化即“学校特色文化”应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小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2、我校具有扎实的“美的教育、以美育人”教科研实践基础。 真、善、美的世界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美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增进人的知识;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因此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使人感到和谐愉悦的致美的教育。围绕这一目标,我校进行了积极的实施与探索。学校自1995年开始,积极进行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1999年5月,我校确立了《对小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之研究》这一常州市级课题,开始将“美的教育”定位为我校近年来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课题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全体课题组成员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下,以美为境界,在三类课程中深入进行美的教育,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该课题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于2001年10月胜利结题,并获“常州市课题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我校于2001年9月又立项了《构建美的教育,实施以美育人》省级“十五”教科研课题,结合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全校上下紧密围绕“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以美育人、发展内涵”的办学目标,以“美的教育立体模块”为核心,形成了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人格美”的横向渗透的各子课题组,在进行了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结题,再次取得了突破性成绩。由此,学校逐步走过了一条从“艺术教育”、“美育”到“美的教育”再到“以美育人、内涵发展”这一发展轨迹,形成了日渐浓郁的学校“以美育人”氛围和以艺术教育为龙头的“美的教育”办学特色,大力促进了全校师生的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校也因骄人的科研成绩而被授予“常州市首批教科研基地”。 但是,在成绩面前的困惑也越来越多,从而促使邹小人不得不更深入地思考:“美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但作为一所小学来说,如何避免“教育理想化”?“美的教育”办学特色到底如何深入?如何用更具包容性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来统整相对比较散的美的教育的“点”,以形成一个系统的“面”?如何将我校“以美育人”办学特色上升到“学校文化”整体论视野的高度,用文化再造学校?如何通过“和谐致美”学校文化建设打通课程改革?……根据对教育改革发展动向的把握,经过一系列的反思和学习,结合学校自身的传统基础,我校提出了“建设和谐致美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这一学校发展主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及内涵 1、“和谐致美”:和谐,配合得适当,谐调。和谐致美,充分抓住以美育人的“感性”和“情感”特征,挖掘教育教学中的美,将美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美的语言教导人,以美的行为感悟人,以美的环境陶冶人,以美情境激发人,在和谐的、愉悦的氛围中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并以此迁移到学生的一切生活环境中。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大多数成员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即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 (1)、学校观念(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2)、学校制度文化:是指渗透于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3)、学校物质文化:学校中的师生主体对待学校物质(建筑、学校标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的态度和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不等同于学校的物质条件。 (4)、学校行为文化:在以上(精神、制度、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在师生中的行为以及学校中的相关现象。 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体师生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对待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一致的。 3、“学校特色文化”:就是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和生命所在。本课题中的“和谐致美学校特色文化”就是与学校“美的教育”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校文化,从本质上讲,“和谐致美”和“学校特色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4、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1)、“和谐致美”与“审美教育”的本质区别:审美教育是提高、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单向;而“和谐致美”是以美为手段,渗透美的教育,达到和谐致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学校文化”与不同于过去所说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通常是指学校中以学生的业余生活活动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定义很难解释学校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二)、遵循原则: 1、客观性原则:“和谐致美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个实际存在,它不是意识范畴的、相对于实体而言的“虚在”。 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兼顾学校“艺术教育”、“美的教育”传统与时代精神,使学校文化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时代气息。要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大众文化。 3、动态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和谐致美学校文化”是在个体——学校——社会三维互动中构建而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存在,又是一个始终处于生成过程之中的开放的系统,因此,要以动态的视野进行研究。 4、全员参与的主体性原则:先进的学校文化不是实然状态,而是应然状态,因此学校文化的重建必须依靠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引导教师积极地参与学校文化教育的建设,并反思和变革学校的制度规范以及自身的教育行为。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醒孩子们的生命”:使孩子们在愉悦性、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中,认识自我的存在意义,在生命激情下自觉探索和主动开拓,使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摄互融,身心达到真善美和谐、致美的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让每个教师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教师们有激情地工作,思想能充分得到交流并能体验到工作成功的乐趣。促使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身文化业务素质和高雅的综合修养,以先进的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富有美感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观来对待教育工作。 3、学校发展目标:将“和谐致美”从局部的探讨上升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整体论视野的高度,用文化再造学校。统整我校在课堂、课外、环境、德育、管理等方面的“美的教育”成果,把重建“和谐致美”的学校文化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点,从而形成鲜明的、科学的学校特色,提升我校的办学文化品位,焕发学校生命的活力。 三、研究内容: 把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人际关系的建设作为“和谐致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进行相关的策略研究。 (一)构筑更具体系的“和谐致美”学校观念文化的策略研究。 学校本身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命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人的价值与意义、情感与体验、交往与实践,体现着人的生命的律动。然而在功利化的浪潮下,现代学校窒息了生命的气息。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性教育”,从根本上讲,需要我们研究重建一种关心人的发展,使学校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在研究中我们将重视从整体论的视野出发,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学校观念文化与学校生命本质的关系,构筑以办学理念和三风建设为核心的学校精神的精髓,促进师生生命境界的提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建立规范有序的“和谐致美”学校制度文化的策略研究。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渗透于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面对过去过分讲求“追求效率、强调服从、注重统一”的制度建设,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构建与新课程相应的“和谐致美”学校制度文化,使学校由“藩篱”变成“家园”。在制度建设中重塑人的尊严与生命的可贵,放飞生命,做到制度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以“研”为本、以“校”为本。 (三)打造“和谐致美”学校环境文化的策略研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任何活动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环境就是文化与生态,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教育环境是开展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本课题我们将首先研究“以美悦情”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策略,体现物化了的学校和谐致美的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其次人际关系是一种深层次的学校环境文化,它存在于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直接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课题中还将研究“以美怡情”的学习环境的营造的策略,使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成为综合地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文化摇篮。 (四)构建“以美促学”课堂学习文化的策略研究。 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韵。但传统的课堂中,存在着课堂文化的专断、背离和单调现象,导致了课堂文化的失衡。 本课题我们重点研究师生之间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融洽、优美的课堂文化,形成平等对话的局面,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平台,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形成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凸现美的、和谐的课堂,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从而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 (五)开展 “和谐致美”学校活动文化的策略研究。 学校活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学校文化活动则能更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 本课题中我们要选准活动文化载体,打造特色活动文化品牌。首先是要将学校传统的艺术特色活动阵地、少先队活动阵地、校外活动基地等进行“和谐致美”的主题统揽,使文化活动上升到活动文化的视野,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做到把握特色,创新活动。其次,要以“情感性”和“愉悦性”为基础,大胆探索小学活动文化建设新的模式和途径,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生活,正确应对大众文化对学校文化的冲击,拓展“和谐致美”学校特色文化阵地和载体,进一挖掘“灯城文化”等地方教育资源,寓教于乐,构建多层面的学校文化,创新品牌,推动学校文化向纵深开发展。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确立现代教育观和“和谐致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由一把手校长亲自任课题组长,带领由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等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 3、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学习制度等)、评价方法、激励机制等。 4、创造条件,在物质和资金上给予保证,添置相关设施等。 五、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总结“和谐致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成果和教育革新过程中的成果,写出研究报告,形成一套具体的教育行动方案。 2、在“和谐致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撰写出较高质量的相关教育教学论文,编辑出10期以上的学校本课题研究专辑《教海泛舟》 3、在学科教育、德育工作、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课程等领域中的传统模式和方法能够得到更多的转变,大胆地革新,从而形成一套“和谐致美”学校文化建设的观念、制度、物质、人际、活动体系。 4、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充沛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明显增强;学生的兴趣特长广泛发展,学生的各种作品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以文献研究法、观察调查法和个案分析法等基本研究方法。实施过程中,注意纵横比较,综合分析,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改革,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老师在学习中探索实践,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围绕“和谐致美”特色,全校上下广泛开展学校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领域的行动研究,要注意纵向跟踪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研究相结合。 2、观察调查法:全面深入地观察和调查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相个领域“和谐致美”思想的体现,进而了解实践工作中如何制定具体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但观察调查法不仅是在开头,而要贯穿在整个实践研究中进行追踪调查 3、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老师系统学习美学、美育书籍,系统学习国内课程改革、学校文化等当代先进教育理论等有关书籍,将古今中外美学专著和陶行知、李吉林等教育家在美的教育方面的研究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同时结合新时代目标来确立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七、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中采取整体设计、全程推进的方法,在此前提下,每学期(年)总的实施方案确定一个研究重点,进行实施检测,进而提出下一步的具体研究思路。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第一阶段(06年8月——10月)为准备阶段: 确立好课题名称及方案,成立课题组,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谋划,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可行性论证。确立子课题并进行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好总课题和各子课题研究计划,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与措施。增加课题研究相应的硬件与软件,落实研究经费。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第二阶段(06年11月——08年9月)为实验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分步进行具体实施,围绕“和谐致美”的主题统揽,建设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校特色文化,用主题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环境、形象、理念、特色的一体化,形成富有有整体感的影响力。以校长为领跑者,以人为本,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建议的主人,充分调动积极性,引导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者的监督、评价等,让师生的理想、教育价值观在学校文化中得以体现。并不断总结完善,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做好《课题研究手册》、校级教科研季刊《教海泛舟》等为主阵的资料整理。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举行一次中期汇报活动,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第三阶段(2008年10月)为结题阶段:写好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和工作报告,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等),并请有关专家现场鉴定,在取得认可的基础上逐步在面上推广。 八、本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略) (一)、组长:朱小砂 全面负责 (二)、副组长:方伟、芮新丰 负责课题管理与实施 (三)、课题组主要成员 龚广法、周红霞、钱小兵、李慧贤、张英、张元兴、汤晔军、杨 菲、杨振宇、 周立刚、吴亚芬 具体开展各子课题的研究。
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