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怎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
时间:2015-05-07 来源:王卉 |
要重视科普理论研究 方法、手段、投资等都是科普的必要手段,但有了这些措施和投入,是否能保证科普能力建设真正到达目标?怎么才能真正到达目标?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认为,这首先涉及的问题是目标如何设定。如果说目标就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那也还有一个标准和考核的问题。而这需要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即使投资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但投资投向何处、如何投,也还是需要研究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也表示,对于科普,“诸多理论问题尚没有解决,甚至没有认真地讨论过、辩论过,有些人总是想回避理论、避免争论,这是很可怕的、不正常的”。 刘兵说,科学界是科学传播的一支力量,而现实是科学界普遍对科普不感兴趣。这与科学家的观念有关,也与科学界的考核体制有关。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只靠个人兴趣和奉献精神,肯定无法调动大多数科学家从事科普的积极性。 刘华杰认为,破除唯科学主义的迷信也很重要,这是搞好中国科普的前提之一。“科学家与科学精神、科学与科学主义,如同IE与Windows一样未必非得‘捆绑’在一起销售。”他说。 对于国家科普能力的建设,刘华杰认为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通过长期努力改变科学基金运作机制,从体制上要求科学家必须做一定量的科普,这是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二是在高校建立科学传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科学传播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三是要努力建设科学传播的翻译队伍和科普创作队伍;四是国家和民间要建立良好的科普激励机制,减少形式主义、口号主义。 刘兵认为,有些科普活动形式上很热闹,轰轰烈烈,但效果很值得怀疑。真正贴近公众并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普活动仍很少。应该重视一些更实际、更有效果的科普活动形式,要注意多样性。 对于在青少年中培养动手能力的科普活动、研究性学习,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教授李大光认为也非常重要,“美国有一些大企业在资助这样的活动,中国还没有或者说很少,应该鼓励大企业去做”。 受众环境不容乐观 媒体应该两条腿走路 在科普中,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刘华杰表示,在美国主要是媒体和科学家在做。比如,《纽约时报》有大量的关于科学的报道,非常到位、准确,国内还没有强调媒体应成为科普的主力军。 “做科普有两大主力,媒体和科学家。现在科技活动不是单纯、孤立的认知活动,科学家不能只向上负责而不向下负责。科学家想搞转基因生物,须解释风险有多大,解释不清楚是科学家的责任;做克隆人,得花纳税人的钱,就要说清楚为什么非做不可。如果有这样一种压力,科技工作者会多一点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公众也要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要积极参与。对于媒体,则不应简单地复述科学家的话。记者要带着问题和自己的理解去采访科学家,努力揭示科学事件、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及其社会影响等等。这样,科技报道就会与做其他社会新闻一样很有意思。”刘华杰说。 从理想上讲,一直注重科普当然应是科技类媒体的常态。不过,刘兵表示,目前由于经济、观念方面的原因,这种理想中的常态反而不是现实中的常态,这也正是需要改进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大光认为,我国的媒体在科普方面还显得比较稚嫩。电视是目前最大众化的传播手段之一,但电视节目的科普作用还不够充分。通常都是科学家在硬邦邦地讲解知识,讲故事的比较少。而报纸的科普报道也很不充分。另外,中国的科普图书质量好的也比较少,引进与原创的比例大约是10∶1,而且多是引进的图书销得更好。 科技类媒体在科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怎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市场机制,还是完全由政府支持?有人认为,市场机制的逼迫会让媒体在压力下想办法把科学做得更好看一些,更能达到科普的效果。刘兵强调说,市场机制还是政府支持,两者并非非此即彼,而是相互补充,少了其中哪一个都不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支持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使这种支持有效果、有效率,而且还要避免官僚化的问题,而在这方面,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机制上的优势”。 那么,媒体做好了,就会有很多人看吗?李大光的答复是:“不会!因为中国离知识型社会还差得远。”李大光在2001年所做的知识型社会曲线显示,中国与日本、美国、欧洲等差别非常大。中国人越年轻,知识水平越高。在十八九岁,科学水平在到达一个顶峰后急剧下滑,说明他们一离开学校就没有进行系统地学习。日本的这一曲线比较平行,变化不大。美国、欧洲是平行中略有下降。“也许是我们的社会对科学传播做得不够充分,或是文化习惯不同,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李大光分析说。 刘华杰也认为,目前的科普环境不是很好。有些科普读物出版人常说,即使一本很好的书,销售8000册也很困难。“需要有人研究公众的需求心理,为什么会这样?现在,社会上吸引眼球的东西颇多。我们自身的问题是,科普是不是做得很无趣、不吸引人。” 李大光表示,现阶段应该两条腿走路,西方科普媒体已经完全市场化,在中国还没有到达那一阶段。中国的科普事业部分由政府出资支持,部分让市场去做,这至少还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