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职称与论文 >> 正文
职称评审有待改进
时间:2015-05-08  来源:admin  
最近,社会上关于职称评审中的腐败问题越炒越热,引发了众多媒体跟进,网络上更是充斥中国知识分子的贬斥之声。有媒体在报道职称评审中的腐败时,标题已经写成这样了:“职称评审腐败背后暗藏利益链明码标价成显规则”。以我亲身的亲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这种结论是违背常识的,如果中国的职称评审真的如此,恐怕就没有人会去追求职称了,也不会出现高校很多教师不愿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而是把学术和职称当成自己的追求目标。这样的现象在高校比比皆是,便是对部分媒体以夺人眼球为目的所进行的炒作的最好回答。

  自己就身为高校的职称评委,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一下职称评审的问题,也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吧。我担任高校的评委大概有10年了吧,先后在两不同的学校,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即使没有行政职务,如果从事科研和教学的能力强,通过获得专业职称同样也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同,而且没有各种事务性工作缠身,是大多数教师的追求。而职称的评审,由于僧多粥少,竞争往往十分激烈,尤其是高级职称。申报职称的人,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条件,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1、完成教学工作量;2、完成科研任务(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或完成各种课题、研究项目);3、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通过专业考试或有博士资格)。如果这些条件没有满足,无论怎样行贿都没有用。各高校的通常做法是:申报人把自己的资料作公开展示,谁都可以去看。如果评委因为受贿而颠倒黑白,是会没有颜面的。有不少的人因为无法通过外语考试,只好等到年龄超过55岁后享受外语免考的待遇,再来申报职称,这种情况在任何大学都有。

  再来看行贿成功的可能,评委是一人一票,过半才能通过,如果竞争激烈,过半也不能通过,要看排名。假如评委都腐败掉了,你也必须对大多数人行贿,这样的成本就很高,而且还必须是少数申报人参与行贿。如果真如个别媒体所说,行贿已经成为“显规则”,那么行贿受贿也就很普遍了,假如每一个申报人都对评委行贿,评委又都接受了,结果岂不是和没有行贿完全一样了。报上曝光的那些人,是人品极差者,索贿之后仅任其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帮行贿的人得到职称。

  当然,职称评审也不是就没有问题了。我觉得主要的问题是在标准上,如今的高校职称评定,普遍以科研论英雄,这对于教学优秀的老师而言并不公平。相比之下,哈佛大学的曼昆,在没有什么科研贡献的情况下,因为教学出色,不到40岁就被哈佛授予终身教授的职称。我们今天读到他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他教学的结晶。对于科研,我们则采取了划分杂志等级和数量的标准,忽略了科研对于专业的影响和贡献。美国的制度经济学家科斯,专著都没有一本,但他写的一篇论文《企业的性质》却在经济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他在中国的高校,多年才写出一篇论文,是连副教授都评不上的。

  评职称对于申报人是一种激励,但这种激励的有效性通常体现在制定的标准上,有了合理的标准,才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才能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