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教科在线 >> 正文
关注教师需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教研新模式
时间:2015-05-15  来源:admin  

   作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计划”试点园,在不断学习领会《纲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纲要》所透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深深感到:作为《纲要》的贯彻实施者,“教师有着中介转化的重要作用,是实施《纲要》精神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真正将《纲要》的精神、意义和目标扎扎实实的落实在孩子身上,我们的工作首先就应该是“做好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各方面的专业素质,尽快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于是,我园多次调整课题方案,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将“园本教研”视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与方式。力求探索出一条“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从教师的真正需要出发,共建人文的园本教研制度。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老师对原有教研制度及教研形式等方面的真实想法, 从调查表的统计中我们发现,尽管绝大多数的教师有积极开展高质量教研活动的意愿,但在实际进行教研活动时却被诸如:“时间少,工作负担重” “不知怎样从自己的教学中生发出研究问题” “教研内容与自己的实践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等问题所阻碍。针对这些问题,我园教研工作人员对原有的教研制度与教研模式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作了一些调整:
   一、赋予教师充分的教研自主权。以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开展各类原本培训
   我们邀请教研组长、教师代表直接参与到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制定与设计中。与他们交流研讨的问题,商定最恰当的时间,选择最喜欢、最愿意参与的形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了教师自己的活动,最大限度的调动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注重为教师搭建不同层面的互动交流平台。在不同层面的交流中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或者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给予建议和回答,并结合教研活动进行研讨。我们还定期将每一位老师优秀的教学活动、教育心得发表在我园的园内教研刊物《科研信息报》上,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学习,展示,表现的机会。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要培养具有开放的心胸和创造力的教师,就不能沿用过去“你讲我听”“你说我做”的传统教研模式,要采用新的培训理念和方法,教会教师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为此,我园尝试了一些新的培训方式,效果不错!

   案例分析、辩论式培训
   过去教研活动的学习方式大多都是以教师听为主,被动的接受,而案例分析辩论式培训则是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激起教师在原有经验上的认知冲突,引导教师在辩论、驳斥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在交流思考后形成新的认识。
   例如我们选取了大三班王老师的一个区域活动案例。(案例详见幻灯)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王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您将如何做?”老师们经过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此时的兵兵很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老师应该适时地介入到他的游戏当中。但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呢?看来老师们还有一些困惑与不解。为此我们以这一案例为引线,设计了“案例分析辩论”式培训方案。

   第一步是选择、定位:我们首先将“兵兵在结构区的活动情况”,按时间的先后分成了三个时段,请老师思考后选择:“自己会在哪一时段介入兵兵的游戏”? 这样,老师由于选择的不同,自然分成了甲、乙、丙三个辩论组。
   接下来进入小组准备阶段。为了在辩论会上取得胜利,各组的老师自觉地聚在一起,收集,查阅大量的资料,以维护、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论述言之有理,同时每组教师还推选出主辩手、副辩手,拟写提纲、发言稿,为辩论会做充足的准备。在接下来的辩论会上,各组老师表现出色。
   [视频动态展示]
   在上面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以教师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为线索,以教师原有的认识与经验为基础,通过辩论、研讨的形式,使教师在问题的引导下、在各种观念的交锋中,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
   换位体验式培训:
   在观念与实践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让每个老师自觉地将《纲要》精神运用到每天的教育实践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认为理解是关键,只有真正理解从内心被说服,才会接受,从而运用。于是我们设计了这种换位体验式培训。
   培训过程是这样的:
   教师以孩子的身份置身于教育场景中——同时体验不同的教育方法,亲身感受教育效果——接着畅谈自己作为受教者的感受——最终达成共识尝试运用正确的教育行为。
   例如在一次听音乐绘画活动中,我们请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自由分座成3组,完整欣赏音乐,并用绘画的方法把这段音乐表达出来.。在作画过程中,三组教师分别感受不同的指导、评价:
   第一组教师体验1号指导方式让幼儿有充分的自我思考时间和创造空间,指导教师不干扰幼儿的任何活动,但也不给予任何指导与帮助。
   第二组教师体验2号指导方式活动中指导老师随时关注、引导、指令幼儿, 要求每个孩子的想法与表现都要符合教师的活动设计思路及教育目标。
   第三组教师体验3号指导方式活动中,指导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绘画情况,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并适时地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引导与鼓励。同时,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欣赏。
   在老师们分别体验了三种指导方式,并绘画出自己的作品后,我们请大家谈一谈自己做学生的感受:
   ①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你的?
   ②对于老师的这种介入时机与引导方式你有怎样的感受?
   并且思考:
   教师要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幼儿活动,才能更好地挖掘、提升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活动时的换位思考)
   在这次体验培训过后,许多教师都自发的以这段音乐为主题,用各自的方式在班内开展了丰富的艺术活动,同时写出了很多深刻的教学反思。例如小一班的王老师就结合本班正在进行的“小脚丫旅行”这一主题开展了“四听音乐”活动。由于之前有了自己作为受教育者的感受,在活动设计、指导方面,王老师似乎显得更为理性、更为人文!在反思中王老师是这样记录的:第一遍初步感受音乐,此时是孩子想象创造的基础阶段,过早的干预会削弱他们的兴趣,阻碍他们的想象。因此,此时我没有进行任何的介入与引导; 第二遍欣赏音乐前我提出疑问:“前面的音乐和后面的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再次感受音乐,这时我因势利导,关注 但不强求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去发现、体会乐曲的性质,从而丰富完善他们的想象,为后一步的创造打下伏笔。第三遍欣赏:孩子们由于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便作为倾听者进入到他们的想象中,在保护孩子兴趣的前提下适当介入,采用情绪感染、行为暗示、群体影响等方式来达到介入、引导的效果。最后,孩子们由于自身经验或兴趣爱好的不同自然的分成了几组,此时我便与他们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创设适合其创作发挥表演的环境。使孩子们的想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这次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与孩子四听音乐,对于其中教师的介入方式,我也有了全新的体验:对待孩子的重复行为教师可以等待,可以给予挑战,也可以引导、转移。对待孩子的创造探索行为,教师可以欣赏,可以帮助,也可以与之互动:对待孩子单纯的动作技能行为,有时应该允许幼儿独自进行练习,有时需要转化为社会现象性行为……所以,在孩子活动中是否需要介入,如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全在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分析与观察。一句话“想孩子之所想,及孩子之所及……”
   不难看出,通过这样的换位体验式培训,老师真正将自身的教育感受内化成了教育观念,又将教育观念转化成了教育行为。收到了极好的研讨效果。
   二、同时,通过量化评分,使教师的评比公正、透明。
   为了更好的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尝试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将教师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努力、每一回成绩都进行量化计星 ,学期结束根据每一位教师的总星数评奖、评优,评选出我园的星级教师,并将年终考核奖金与具体星数挂钩。园领导每学期聘任星数最高的三位教师为年级教研组长,负责本年级组的教科研工作,同时教研组长将享受每月的专项津贴;优先评级、评优;定期外出学习等优惠条件。真正的做到了权利与义务结合,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在园本教研地推进中,我园力求“以人为本”的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创建一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在共享经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和实施条件中,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