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教科综合 >> 正文
即使是小的爱好,在时代中也可以寻找立足点
时间:2016-10-12  来源:admin  

        

       导读

  80后女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她是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位摘取该奖项的中国人。
  郝景芳目前的正式工作是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业余之外从事科幻写作。事实上,郝景芳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性,中学时参加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上大学进了物理系,博士又转战经济,然后靠写小说获得了雨果奖。
  为何她要频频改变方向?郝景芳给出的答案是,“一直在寻找自己喜爱并且能做的方向”。作为清华附中99级校友,郝景芳获邀给该校800余师生分享生涯规划经验。
  
  郝景芳
  天津人,小说作者,散文作者。
  2016年8月,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这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我国作家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本文来自郝景芳在清华附中的演讲
  获晴妈说(qingmashuo)授权转载

  文 | 郝景芳
  关于生涯选择的一点想法
  我今天(9月25日)从小事情入手,逐渐扩大谈论的范围。
  我先讲一下我自己的经历,然后讲一下时代的一些变化趋势,最后讲一讲我觉得的方向选择的基本原则。
  我自己99年到2002年在附中读书,02年考入清华,后来一直读书。从13年1月开始工作,一直到现在。其间从06年开始写作,到现在断断续续刚好十年。
  对我自己而言,这是一个很平淡的简历。
  但是很多人觉得很有戏剧性。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当初考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但是后来学了物理系,博士又转了经济,现在做经济研究,然后靠写小说获了奖。很多人觉得这种跨界是戏剧性。
  
  那我为什么转这些方向呢?
  原因是, 我一直在寻找自己喜爱并且能做的方向。
  我考虑的因素始终就是兴趣与能力,反复衡量选择,就是在匹配这两种因素。
  我的兴趣一直是研究和写作,只是选择的主题始终在转变。
  天体物理是研究“万物之谜”,经济学是研究“万人之谜”,文学是研究“一人之谜”,这三者都是某种程度的解谜游戏,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分别。
  
  说一点大的时代趋势
  前面说的是一个人内心怎么选择兴趣点,这其实不难,都是个人因素。但撇开个人因素,还是要讲一点做选择的大背景。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大的时代背景是市场化。我们国家走的是一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所以你会看到,在每个不同阶段,投身于不同市场扩张的人能够获得快速成功。
  七八十年代开始商品市场改革,那些早进入市场、做小商品生意的,都赚到钱了,如浙商。
  这是一个商品市场化的过程。
  九十年代末开始房地产市场改革,早进入市场,做房地产市场的,都赚到钱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开始市场改革,早进入市场,做金融生意的,都赚到钱了。
  这是一个资本品市场化的过程。
  第三波是人力资本市场化的过程。 两千年之后的互联网、金融、咨询、会计;未来的建筑、设计、法律、娱乐、知识、内容创造、教育等方向。
  但是这些领域高度特异化,成功率比商品和房地产领域可能更低。 当然,整个过程中始终有不市场化、靠垄断牟利的行业,就不提了。
  在每一波潮头中,我们都能看到踏准了潮头而获益的人,很容易得出结论: 一定要追随他们
  
  更宏观地看待这些时代趋势
  但是,上面说的这些大势其实也还是不够大 。
  即使是我们目前感觉的大势、大浪潮,也不过只是一时一地的短暂情况。十年二十年的趋势,只是历史阶段。
  放在近代历史上,从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都会经历从商品到资本品再到智力产品的过程,只是时间尺度会拖得更长。
  另外有一些趋势是中国特殊,过了那段时间也就不会再重来。比如现在再做小商品生意的,就无法像八十年代那样发家致富了。
  再看更长一点时空尺度,据说有人统计过,数千年历史中,只要给中国人几十年和平时间,不管谁统治怎么统治,都能快速繁荣强大。事实是,在动乱之后的百废待兴期间,人们的生活有太多亏空需要填补,于是经济的需求旺盛,发展快。西方战后几十年重建期也是经济最快速发展的时期。过去了之后就过去了。
  中国还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有许多东西要追赶填补,机会很多,但潮流也改变极快,有些机会说过去就过去了。
  所以我们会听说一些阶段性的意见,比如“挣钱一辈子,不如炒房子”这类专属于过去十几年的经验,随着浪潮过去,也就不会如此了。如果我们以为这些经验就是亘古不变,很可能踏不准潮头而两手空空。
  

  那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呢?
  一种可能性就是弄潮儿,看潮头去哪儿就去哪儿,争取总在浪头上。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不管外面的大势如何变,自己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一般人都会在这二者之间。
  那么再回到自己身上,要如何选择呢? 做外界认定的事,还是自己认定的事?
  这就好比说,要选一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
  在爱情里,这两种都是可以的。因为当爱情遇到问题,面临危机,总需要有人能坚持,至少需要一个人非常坚持。选择我爱的人或者爱我的人,总有一方爱得深,都有坚持下去的可能性。
  但是工作不一样,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和低潮期,工作不会再爱你。
  实际上,工作从始至终就不会爱你,工作只是嘉奖你的成功,并不会爱一个不成功的你。
  如果有感情,从一开始就是单方面的感情。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你爱工作才能坚持。
  若不能坚持,就说不上是生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往往不是技术层面的,“这个策略不对,我转变”。而往往是目标层面的:“我到底还要不要做这件事”,“我要做这件事还是那件事”?
  大多数人的尝试都是不顺居多,一帆风顺者少。踏准浪潮者少,踏不准浪潮者多。于是改来换去和放弃的就多。这种放弃,不一定是辞职不干,而有可能是精神放弃,就是发现这个职业有诸多不顺心,于是把自己的生涯目标从职业中撤回,转而寄情家庭或娱乐。
  原因在于,这并不是真爱的事。
  这是两个版本的生活的节奏:
  如果不是自己喜欢并认定的事情,那么故事的节奏是这样:
  目标:成功;
  尝试——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教训,转变方向,重新尝试——失败or成功。需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成功失败来调整方向,成功失败是信号灯。
  如果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故事的节奏是这样:
  目标:一辈子做这件事;
  尝试、调整、完善、按部就班做事——过程中可能到来成功或失败,但不影响整体的节奏。
  你只是一直在做这件事,希望把它一直做到生命尽头,做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有时到来成功,有时到来失败,但它们只是路上的客人。 对我来说,我希望在现世中坚持自己。
  做真爱的事情,并在时代潮流中寻找坚持的可能性。
  对时代大势,不抵抗也不追随。
  我并不是那种隐居避世之人,也并不觉得只有逃离城市、寄情山水才算是做自己喜欢的事。选择只是一个方向,实践的可能性有很多,时代潮流中也会有很多小空间和机会给每个人。
  即使是小的爱好,在时代中也可以寻找立足点。顺势而为会让自己容易很多。
  研究和写作是我的小空间,我很努力地维持它们的存在。
  到目前为止,我写作十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成功。有了这个奖,就像你买彩票买了十年,总归中一次,但也仅此而已。
  有些赞誉可能夸大了它的意义,说这个人好厉害;未来也许又很多年没有得奖,于是又有很多评论会说这个人从此沉沦了。可是对我来说,那些都不是我的路径。得奖不是成功,不得奖也不是失败。
  我只是一直在做我的事,变的是外界。
  在人生的岔口,你仍然有很多机会,做真爱的事。
  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需要选择某种奋不顾身的理想。有的人可能就喜欢安稳平和的日常生活,那也很好,怡然自得。
  只是我希望,即使是安稳平和的日常生活,也是因为那是你真爱的生活,而不是因为职业人生受挫而委屈退缩的生活。
  
  怎样找到真爱的事呢?
  一是早点开始找。像恋爱。我和我先生就是在附中这里开始恋爱的,一直到今天。我喜欢的事情也都是在中学就确定了。早一点挺好的。但是无论是做事还是恋爱,都有单纯消耗精力心情的,还有能持续给自己注入能量的,后者的可持续性无疑强很多。
  另外一点就是,了解并信任自己。多看看世界固然很重要,但这个花花世界,你们已经在中心,不必踏遍全世界才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现在身边的所有事情,什么适合自己,很可能一辈子也相差不远。
  你们也许会和父母观念有冲突,他们还被自己的职业、地域的眼界局限,并不能了解你们眼中的世界。但是没关系,你们自己也放心,无论现阶段你们是否能获得父母的支持,都没关系,未来世界的可能性是很广的,转变方向的机会也很多。只要你自己对自己有心,以后还有很多机会转方向、做选择。
  不必以为高考定一辈子。这只是你人生的开端。大学之后,比拼的全是自学能力,没有人再灌输,也没有人再为你的人生负责。
  
  最后的结语
  你到底喜欢做什么,这个答案也许不是现在在你心中,但是你如果一直保持对自己内心清明,它会浮现。
  这样的结果是,你不一定能成功,有可能赶上时代的潮头,但也有可能赶不上,但你的心是安静的。
  因为,你做的是喜欢的事。
  你知道,这全然是你自己选择的,全世界并不欠你一个成功。
  不亏欠,也不索取,你的世界就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