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两岸四地 >> 正文
香港大学荣休教授:教师的天性不是去改革,而是……
时间:2018-02-09  来源:admin  
中国网《霞客》专访程介明,可点击视频观看哦~
霞客 · 进现场
中国网教育频道
带您走进
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
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
 
 
程介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教授,曾任香港大学副校长、香港师训会主席。2014年成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中国网
您在这次论坛上作了“战战兢兢做教育到底为什么”的主题演讲,您能分享一下吗?

程介明
现在教育模式基本是为了配合工业社会顶峰时期的社会结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满足劳动力需求的,因此教育起的作用就是把人分类,把人分等。教育的目的大概就是拿到学历,拿到学历以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从一而终。
这种情况在社会上比较多见,比如在香港,除了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是做医生,其他所谓对口就业的已经不是主流了。就算比较专业化的专业,比如法律,大概有25%~30%的毕业生没有从事法律工作。工程专业更加令我意外,35%的工程毕业生没有从事跟工程有关的工作。
但就算对口就业了,很快也会转行。我们的教育还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很狭窄的职业人员,其实已经很过时了,但是现在我们依旧延续这样的思维,全世界的教育制度基本上还是这种形态。
 
程介明接受中国网《霞客》专访
 

中国网
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要适应这种社会的变化。那现在学习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程介明
现在的教育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把孩子关在几个科目和课程大纲里面,他能够经历到的东西很少,而且学生一般要应付考试。目前的考试主要是考他懂得什么,但是真正的考试应该是考验他能够做什么。
实际上在社会上已经是这样来招聘人才了。用人单位才不管你以前学什么,只关心你将来能干什么。而且将来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元化了,很多行业都说不出来,甚至听到名字都不知道是什么。
社会将朝着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因而个人也需要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需要教育搭建个人跟社会之间的搭桥。然而现在教育集中在几个很狭窄的科目里,因此搭的是独木桥。这种状况一定要变。科技在这方面能够起一点作用,因为科技把数据、信息的渠道扩宽了,所以个人化学习的可能性增多了。
但是科技只能够提供信息、数据,知识和智慧的产生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消化。所以教育的功能不会被机器代替,反而是变得更复杂了。以前老师拿着课本念完就算了,满堂灌,现在不行了。你在课堂上满堂灌,但学生能在课堂外找到满堂灌的东西。
但是教育的根本功能随着社会又变了,渠道变了,人变了。 20年代的人希望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现在年轻人不是想这些了,年轻人要突破,要有新的境界,希望能够挣脱现状。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在乎打工,而是想要创业或者是间歇性的就业。就业两年以后,他们可能选择去旅行,赚钱之后去干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儿,这跟老一代的完全不一样。
 
 

中国网
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呢?

程介明
可以这样说,这个变化其实很早就发生了。不过教育是一个很坚固的堡垒,它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按照这个去考试,考试高分才叫成功,然而这个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社会变样了,我们才知道原来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很不公道的。

中国网
今天的社会发生了这么大变化,教育人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程介明
这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教师都是在体制人员内部产生的。教师的天性不是去改革,而是把昨天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教师本身要有一个变化,这恐怕要从整个教育体制中去改革。
在我称为“筷子文化”的国家里,包括韩国、日本,考试是一个大的关口,考试把人关在很狭隘的经验里面了。日本有75%的学生在经历大学招生时,都是面对同一个试题。但老实说我们没有办法,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要上大学,我要让他学会做选择题。我们的课堂根本没有变化,因而很多教育改革的方案行不通。
当然,中国现在在大力推行高考改革,但是最后还是要看大学怎么招生,大学怎么管理。如果大学就是要数理化,那学生就得念数理化,要把社会的变化引进到教育界。但老师是很可怜的,因为老师没有这样能力改变这些。所以我觉得关键还是指挥棒,大学招生还是很重要的。
 
中国网教育频道《霞客》节目主持人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