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参考文献二 >> 正文
走向“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
时间:2015-05-07  来源:李政涛  
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概念应运而生。自此,学校层面上的教育实践与管理实践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成为一种“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
一、此“实践”非彼“实践”
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意义首先在于凸显了与以往实践的不同。同样是一种“实践”活动,如今的学校实践是研究性的和变革性的。它的基本特质是:
1.它是超越经验的实践、具有更新指向的实践
这种实践要求校长和教师都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积累及其内含的思维框架和行为模式,而是力图在反思中跳出或打破既定的经验框架,从总体上提升经验的思维品质,整体更新实践者的理念和行为。
2.它是创生性实践,是将实践后的反思和诊断,指向实践中变革成败的原因及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
并不是所有的学校实践都是创生性的,有的实践只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循环和重复。有创生性的实践源于对学校变革现状的诊断,找出制约成败背后的关键性因素,随后的重建至关重要。创生的标志就是通过重建性的实践,一种新的师生精神面貌,新的教育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新的学校文化,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出现,在此过程中,符合时代精神的理想教师和理想学生也随之呼之欲出。归根结底,“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是创生新人的实践。
3.它是将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贯穿到实践全过程和多方面的实践
如今的学校实践是在研究中的实践,研究不仅成为学校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而且成为学校自身的活性细胞。前者指向研究工作的日常化,后者指向研究工作的本土化。于是,对于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来说,“研究”不再是一种奢侈品,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东西,更不是一种点缀品,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既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粮食”,也是其内在流动不息的血液。
4.它是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实现二者相互转化的实践
当代学校变革实践的注意力将不会只局限要么从理念变革开始,要么以实践变革作为起点。这种单向式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被关系式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它注重的是如何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滋养相互创生,如何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发生具有建构性的转化。
5.它是将生命的价值和研究生命成长始终放在所有活动的中心,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和多方面的实践
这是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的核心价值取向,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而且要学会研究学生。同时也要求校长学会研究教师的生命成长,使自身的学校实践成为培养和孕育卓越教师的实践,成为促使教师不断自我更新的实践,一是养成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己对时代变化、学生状态和教育变革的敏感性和研究兴趣。二是清理头脑中的传统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使新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实现统一。三是具有探索、创造的勇气和体悟、反思自身改革实践的能力。四是提高形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自觉性,逐渐养成教育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所需要的基本功和习惯。在此基础上,使学校实践最终成为培育大智慧、大爱心、大境界的实践。
6.它是以策划为基本前提和保障的实践,是在全方位和全程策划中的实践
要实现上述5方面的实践特征,学校主体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从策划的主体来说,从校长、教师到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发展策划;从策划内容来说,需要系统性的策划,就人的维度而言,有校长发展策划、教师发展策划和学生发展策划;就组织机构而言,有教导处、各年级组和教研组的策划;就学科教学发展而言,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的发展策划;就学校存在的问题和要研究的课题而言,有围绕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和以课题为核心的策划方案;就学校的活动类型和内容而言,有校本培训策划、校本研究策划、校本管理策划等。
二、此“研究”非彼“研究”
当代学校变革实践始终是在研究中的变革实践。作为学校变革实践的基本特征,研究性和研究本身也具有了与已往不同的特征,其核心是以对生命成长的关注为重心。以此为基础,现代学校研究显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研究的校本化
以校为本的研究是当今研究性变革实践的主流。之所以要有“校本研究”,也是为了与两种研究区别开来。一是与“非校本研究”区别开来。“校本研究”立足于学校自身,是为了解决学校自身存在的学生问题、教师问题、教学与管理问题而展开的研究。二是与大学教师的教研区别开来。不能以大学教师的标准来衡量中小学教师的教研,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大学研究的目的、要求和手段。一言以概之,“校本研究”是“草根研究”,是“扎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中。
2.研究的实践化
所有研究都始终以实践为指向,努力做到:在实践中,为了实践,研究实践、改变实践。倡导“实践案例(以事件为核心)-分析-形成课题-研究-返诸实践-改造实践”的研究路线。
3.研究的日常化
研究是渗透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校长的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研究性的备课、研究性的教学设计、研究性的听课、说课和评课,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这也意味着,研究的意识和行为实现了“内在化”,不是想研究的时候,就召集一批教师,摆开架势,显出要“研究的样子”,而是内化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之中,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研究的具体化
它要求摆脱以往盛行的抽象思维,转而以具体性思维为基础,一是聚焦于具体的人,避免研究抽象的人。这首先体现在研究性的教学设计上,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要体现从学生的状态出发,而且更要从具体的学生状态出发,分析具体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策略。二是研究具体的问题。例如:怎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效学习?教学中如何激发弱势群体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教学变革中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5.研究的系列化
研究的系列化有两个维度:一是年级阶段维度。按照年级从低到高的年级发展阶段,各有相应的系列化的研究课题;二是内容维度。依据不同学科不同的学校活动类型与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包容性较大的课题研究系列。所有这些系列,都是以生命为本,以研究生命发展为核心的系列研究。其中贯穿着两个问题的解决:如何促使师生生命在研究性的变革实践中获得主动、健康的发展?如何促使教育理论具体转化为人的实践行为?
6.研究的制度化
所谓“制度”,就是为研究和实践确定“规则”。这些制度包括:交流合作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课堂教学制度、教师发展制度、学习与研讨制度等。
三、此“变革”非彼“变革”
“变革”是所有时代发展共有的主旋律。但变革本身也会显现出“时代性”。在“新基础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今天,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校变革之流正在向一个方向汇集,这就是“研究性的实践”。
1.在主动研究中变革
它不满足于只是在被动地服从指令中,被动地应对各种新的挑战中,接受变革的要求,而是主动以研究的态度和意识,试图洞察学校变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空间。它不仅主动迎接挑战,也主动寻找各种挑战,并以研究作为最有力的武器,去应对所有的挑战。
2.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品牌学校形成的一体化变革
它遵循着关系式的思维方式,力图使教学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既研究教学本身,也研究学生和教师自身,从而使教师置身于这一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专业化发展,当这一切真正融为一体的时候,学校品牌就得以树立起来。
3.在文化转型和文化创造中变革
对学校而言,所有的变革,从根本上说是文化性的。变革的结果不是学校某一组织机构、某一个人、某一个学科的变化,而是整体性的学校文化转型。它指向的是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创造研究性的学校文化。如果不致力于从文化转型和文化创造的角度,去进行学校变革,任何变革都是短暂的和非持续性的。
4.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中变革
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是学校变革的关键所在。其中构建研究性的专业发展组织及其运行制度至关重要。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制度的四大效应:第一,转化效应,能够有效地把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第二,变化效应,通过制度变革,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创新效应。已有的实践表明,学校的制度创新成为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创新的突破口和入手;第四,育人效应。合理的积极的学校制度,能够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合理的消极的制度则会阻碍人的主动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的基本特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命成长是学校之魂,实践是地基,变革是方向。
四、“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这些误区主要集中在对“研究性”的理解和认识上。
其一,研究活动外在化,特意摆出研究的架势,一段时间之后便扔到一边,研究没有实现日常化和内在化,没有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真正的研究性变革实践要能有效地改变教师实践的日常状态。
其二,研究内容事物化,或者将事与人割裂开来,见事不见人。只关注学校中的各种事的研究,而没有对人的生命成长的研究,或者没有把研究生命成长作为学校研究的核心内容,遗忘了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的角色定位:所谓“教师”,就是迷恋生命成长的人,是把研究生命成长视为己任的人。
其三,研究过程简单化,把研究等同于写文章、做课题。忽视了研究过程是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是与师生的生命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的。
其四,研究目的和结果庸俗化,目的在于完成学校的形象工程,应付各种检查和评比等。把研究的成功等同于论著发表,和获得某某级别的奖励等。忽略了研究性变革实践追求的是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是师生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上的发展。
其五,研究制度虚化。各种制度一应惧全,但都成为纸上的东西,成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评比的秘密武器,但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没有发挥制度的转化效应、变化效应、创新效应和育人效应。
其六,研究意义理想化。想当然地以为,只要使教师参与到研究性的变革实践中,就一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文化变革,但无视教师的既有现状,不尊重教师的真实感受,不研究教师既有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不从教师的既有状态出发,制定合理的策划方案。从而以理想取代现实,而不是以理想来牵引和改变现实。
欲避免上述误区,把生命放在心中,研究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是核心所在。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才能结成硕果——生命成长的丰盈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