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课题交流 >> 正文
课题设计: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
时间:2015-05-07  来源:何广余  
   课堂教学调节与控制的能力乃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可以而且应该这么说,不会调控,就不会上课。课堂教学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实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反映。它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功底,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教育基础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这项研究,仍属于教学技艺层面的操作性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的“‘导’与‘湮’”、“提问与答疑”、“点拨与发散”等于课题的研究,深感教学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要使这个“多方面因素”优化组合,协同作战,像交响乐一样,则教师的调节与控制非但不可或缺,而且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学实际中,教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且往往觉得难以处理:有时学生处于求学习状态,暂时学习状态,即进入不了“角色”;有时处于完全学习状态,但过于投入,疑问像连珠炮,发散偏了轨。有的教师也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课堂上注意引导,但一般总定位在学生的行为和教材处理上,而不在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课堂的氛围上考虑,因而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甚至还责怪学生不“配合”。因此,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这个子课题。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处于兴奋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理论认识与研究设计
   1.理论认识

   课堂教学的调控,是根据教学系统的内部、外部的不时变化而进行调整,以不断克服内外部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导致教学系统的错位和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系统始终保持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状态。这种与教学系统正常运行的不协调变化,常常具有突然性、意外性、多向性、再现性、干扰性及防不胜防等特点。调控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的过程,是情感沟通和心理碰撞的“变压”过程。王晋堂同志在《创造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影响》一文中说:“上课,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棗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表现,而且是情感的交流棗以心理之间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特征。信息的交流是在情感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知识的传递是以心理间的互相影响为背景的。”他还指出:“在教育过程中,除了人的因素棗教师和学生,物的因素棗教科书和教学手段(含教学方法),还有一种‘场’的因素。这种‘场’,被巴班斯基称做‘道德心理气氛’,犹如物理学中的‘电场’、‘磁场’。我们不妨把它称做‘心理场’。”(文载1987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我们不能低估“心理场”对教学效果的作用,课堂教学要进行调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最佳“心理场”,营造的过程,即变“压”的过程。

   一般说来,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程度,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重要的体现。陈桂生先生在《教育原理》一书中指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受教育的机会始终靠个人争取。即使置身于教育过程中,情况依然如此。”因为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需经受教育者内化才成为影响”(《教育原理》第15页)。“学习是学生个人自觉认识的过程,知识不能像水一样注入人体”(《教学新论》第81页),能力、情感的培养就更需要学生的能动作用。而学生“个人争取”的自主意识和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调控得好,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就好;调控得不好,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变成无效劳动。有些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教学效果甚微,甚至造成学生厌学或对抗情绪,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失控。

   2.研究设计

   课堂教学的调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教学系统内外部变化的调整。这一属于技艺层面的操作性研究,开题时,我们作了这样的研究构思。

   (1)划定研究对象。

   调控是指教学过程的调控,其关键是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平衡。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只有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保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平衡总是相对的、暂时的。正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虽然也是有序的,而内外部不时地发生一些变化,也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研究其变化之源,不难看出,主要来自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处理的行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和处理的态度,这都属于教学系统内部的“内干扰信息”,如教材内容不合适,教学方法、手段不当,或教师、学生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学生由于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造成疲劳引起记忆(信息贮存)上的相互干扰等等。同时还有教学环境和教学系统之外的“外干扰信息”,如教室的布置,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如噪音,光线不好,秩序混乱等。由此,我们可以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给予划定,即教师、学生、教学环境。
   (2)分析调控要素。
   凡教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但为什么有的事半功倍,有的事倍功半,而有的却是劳而无功呢?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能抓住调控的有效要素。不为鲜见的是有些教师常常用“分”、 “问”、“罚”来调控。他们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常常采用加平时分的办法,提问一次加一次分;为了促使学生上课能思想集中,他们事先出“安民告示”,说请大家认真听讲,讲好后要提问的,答不出的就是没有好好听。还有甚者,动辄就罚,不认真默写,罚抄10遍、20遍;题目做错了,罚做10题、20题;问题答不出,罚站5分钟、10分钟等等。这是调控的失误,做法不足取,因为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厌学和对抗情绪的增长。同时,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控。
   我们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的接受心理,营造教学“心理场”,是调控的有效要素。当然,教师教育思想端正,能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是前提。如果我们的调控能紧紧围绕这些有效要素展开,那么,课堂教学就能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就能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师生兴趣和努力的一致性。
   (3)探索调控原则。
   构建调控原则是这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的调控要以教师为主,学生自我调控为辅。这里我们要廓清一个曲解,一提起调控,就认为是教师的事,这是不当的。许多好学生的大量表现证明,他们的调控能力强,不仅在课外,课上也是如此,而学习差的学生则不然。学生的自我调控不仅是“自转”,同时也影响教师的调控,所以教与学的调控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如前所述,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调控,首先要掌握好教学的平衡。要使教学平衡,最重要的是不但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积极性,就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还帮助教师一齐来调控。这样,教学活动就有了生气、活力,教学平衡就大有希望了。既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外部的负面影响又是意外的、多向的、不规则的,防不胜防,那么调控就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调控方法与模式,这主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调控才能奏效。
   所以,我们认为,要使调控奏效应该坚持满意性原则、平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三、研究步骤
   这个子课题我们共化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其步骤如下:
   1.学习理论诠释概念
   研究该子课题同整个导学式教学的研究一样,仍以理论为先导。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了《教育原理》《教学论稿》《课堂学习理论》和《当代学习心理》等教育理论书籍,并作了一次关于《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的理论讲座。为此,我们认识到:
   (l)课堂教学的调整不是简单的技艺和操作问题,即一般情况下的行为矫正和教学导向,它是比较复杂的信息处理与反馈,师生情感的调整与沟通。学习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教师的任何调控都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都要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归宿。好的教学调控应该是师生的共同满意。调控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在动态过程中调控能动的人,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调控不是简单的技艺问题和一般的操作能力问题,如果从能力而论,那是一种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即驾驭课堂的能力。
   (2)课堂教学的调控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的重要表现。学生调控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外部的变化,来自教师的、同学时,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即“外干扰变化”;二是自身的变化,如学习中遇到矛盾和困难,或身体突然不适,或原有疾病的加剧等等,这属于“内干扰变化”。出现这两种情况,除了需要教师的调控外,学生的自我调控更显得重要,因为这样方能奏效。同时,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仅自我要调控,为保证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过程的调控。就教师的调控而言,也不应都是“外向型”的,教师的自我调控棗尤其是自身情感的调控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有急躁的情绪和简单粗暴的语言、行为。
  (3)课堂教学的调控对教师来说是教学机智的一种重要表现。所谓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内外 部变化的一种能力,是教师对学生思维运动轨迹和非正常变化的机警捕捉和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进行机敏恰当的处置。这是要求相当高的一种教学能力,也是区别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志。机智实际上是“势能”的相机突然释放。要有突然释放的“资本”棗势能,平时必须加强“蓄势”,这就是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所以,要调控好,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心理,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
  (4)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调整的结构要素,不能就事论事。通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我们感到要使调控成功有效,必须认真研究调控的结构要素。分析调控结构,我们认为主要由调控的目标、调控的氛围、调控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内外部变化的因素等组成。导致内外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教师的威信、教师的情感、教学的情与趣、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状况、学生领袖(班、团、队主要干部,非正式群体头头)的作用和课堂内外的环境等。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些可变量,并将其纳入备课的范围里。只有明确了调控的结构,并认真分析研究,才能掌握调控的主动权。
   2.按照要求课堂实践
   学习有关教育理论,目的是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结合。于是,我们根据研究设计和学习理论的启示,围绕“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这个子课题,就“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运动的引导”、“内外环境对课堂教学不良影响的排除”等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l)关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为此,我们认真进行了探讨,在平时研讨的基础上,又集中开了12堂研究课。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通过实践,大家认为可以有这样一些方法:①通过问题启发和对比启发来实现;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扩大外延;③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④通过直观启发和实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读”、“导思”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鼓励大胆发表看法;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等等。
   (2)关于“学生思维运动的引导”。为了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作了“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讲座,并结合学科特点研讨了“如何促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提高思维能力”、“如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来加深对教师教学进程的理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思考”等问题。学校领导和课题组负责同志还集中在5周时间里听了25节课,并认真进行了研讨。1992年12月4日还就“学生思维运动的引导”为主题对外开了8堂研究课,155人次参与研讨活动。校外的同行对我们的教研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说,通中教师正在向“教学方法心理化、治学方法科研化”的方向发展。
   (3)关于“内外环境对课堂教学不良影响的排除”。教室的布置,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等等,都与学生的注意力能否集中有关。教室外的噪音、秩序混乱、气味都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处理得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为了尽可能排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我们首先列举分析内外部环境对课堂教学不良影响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其次是研究可以采取的措施和处置的办法;再次是课堂上实践,检验处置办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实践和研讨,大家认识到,一个好教师或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放过任何细节,换上一件新衣服,把长发理成短发,都要在上课前利用适宜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这种变化,以避免使学生在课堂上因感到突然而分散注意力。
   3.深入研讨强化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为了强化对这一子课题的认识,课题组又提出八个思考题,组织大家深入研讨。这8个思考题是:①什么是教学机智,养成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意义何在?②运用机智与不运用机智教学效果有何不同?③怎样运用机智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棗矫正”,把课堂教学纳入既定轨道?④怎样运用机智转移学生思维角度或逆转思维方向?怎样运用机智启发学生联想?⑤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中的教学机智有没有特殊性?如果有,有哪些?③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先于预见”的情形,该如何迅速准确地分析判断,有章有法地矫正控制,自然顺畅地调整入轨?①影响教学机智发挥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的?③怎样初步形成教学机智和提升机智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要作哪些条件准备?
   通过深入研讨,形成了以下共识(与前述重复的不再列出)①课堂教学调控的对象,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运动;②课堂教学的调控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必须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③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必须符合经济性原则和满意原则(所谓“经济”,是指手段、方法最为简练而效果最佳;所谓“满意”,是指施以手段之后,学生因此得到提高并感到心满意足);④要运用好教学机智,必须要有扎实的功底。不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四、初步成果
   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个子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全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如今年下半年,市教育局组织部分中学校长来我校检查教学工作,随机抽查听了10堂课,一致认为我校教师的课上得活,优秀率超过70%。
   2.以课堂教学的调控为研究专题,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教学研究活动,留下5堂课的全程录像资料和20个教学简案。
   教师结合该子课题的研究,写了有关论文13篇,其中7篇在省市报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