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自招动态 >> 正文
高校自主招生不能“鼓励”学术造假 
时间:2015-05-09  来源:admin  
3月中上旬,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陆续公布招生简章,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针对文科考生开列的一个招生条件是:“高中阶段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相关刊物上发表作品、论文。”随后一个多月时间,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一些高三学生在备考之余,开始想方设法发表文章,“凑够”自主招生条件。而几乎无一例外,“凑条件”都是家长向相关期刊购买版面,费用根据期刊等级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高校自主招生是拓宽高考生特别是特长生升学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通常意义上,自主招生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考察,而不应该变成另一种高考。因此,高校在设置自主招生条件时,应当更加审慎,避免用统一标准来考察学生,更要避免招生条件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在现阶段,以考生公开发表作品、论文作为自主招生条件,其结果必然是变相“鼓励”学术造假。
  勿庸讳言,当前学术期刊“卖版面”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有些假冒的学术期刊越做越像真的,曾有假冒期刊被查时,连里面的职工都相信自己的刊物是正规刊物。出现这样的黑色幽默,正是由于真正的学术期刊看起来像假的。笔者的邮箱里,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正规刊物的约稿函,只要交钱就能发表文章。当发表文章成为一门“生意”,高校再将学生是否发表文章作为自主招生条件,其唯一的意义也就是让这门“生意”越来越红火,而考生还没进入大学校门,就已经学会了学术造假。这还不能简单地用“诚信”来指责学生——有这样的“生意”存在,凭什么让学生当“傻子”?
  另一方面,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高中阶段学习相当艰苦,时间安排特别紧凑,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多余时间进行研究或者创作。高校招生政策,无论是国家的“大政策”还是高校的“小政策”,都是高考“指挥棒”。当“指挥棒”要求学生发表论文时,无论是通过“生意”进行交换,还是自己进行研究,都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报道中也提到,北京某中学语文教师表示,他还没发现高中阶段能靠自己的本事发表文章的学生,这种学生是极少数。也就是说,从高学生的现状来看,高校也不宜把发表文章作为自主招生的条件。
  有专家认为:“花钱买版面只是背离良好初衷的异化结果,问题不在高校。”但笔者认为,高校在制定招生政策时,不能只有“良好初衷”而对必然的“异化结果”视而不见。“花钱买版面”的结果即便不是高校的问题,但高校也不该漠视、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
  笔者非常欣赏这名专家的另一句话:“不能简单地将种种条件作为招生依据,而是要发掘学生与众不同的特质。”正是为了发掘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为了把这样的学生招入高校,我们才设立了自主招生制度。若不然,让所有学生参加统一招考,或许更加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