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 页 >> 教科在线 >> 正文
分层发展与分类教研的实践探讨
时间:2015-05-15  来源:admin  

   在深入贯彻实施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是这一课程改革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新纲要贯彻实施的成效,同时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又促进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这几年我们关注和实践的重心之一,并将园本教研作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不断深化着这样一些认识:
   认识一、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树立人本主义的观念;
   认识二、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推进,更需要教师由里而外的热情和内驱力。
   认识三、我们的园本教研应着眼于“幼儿园的需要”与“教师自身需要”的协调统一。
认识四、我们的园本教研应兼顾“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两种形式,解决“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以提高研究的效益。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认识,在园本教研的实践中我园走出了两条路子:
   第一条路:分层发展——它是幼儿园在对教师队伍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和总结不同专业发展时期教师的共性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幼儿园自上而下开展各种研究、培训活动,以解决问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速。
   第二条路:分类教研——它是以尊重为前提,以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自主参与某一教研群体,投入群体的研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教师对问题深化研究的能力。
   几年来,我们的园本教研围绕这两个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一条园本教研如何从“强调外因”走向“满足内需”的道路,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了诸多的问题。


   一分层发展中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分层的标准是什么?
   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是园本教研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按年龄、按工作时间等。我们也曾尝试这样的分层培养活动,可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年龄相同的教师但专业能力差异很大,同一时间参加工作的教师发展速度截然不同,同一要求下教师呈现出疲累与适应、提升吃力与进得很快、按部就班与创新层出等等……教师也会敏感于:为什么分层?以什么标准分层?我会被定为第几层等等,会对号入座,会打击自信……因此我们开始质疑;这种分层是否很好的激发了教师的自主性?要“满足内需”,是否很好了解了教师的真正需求?要提升教师专业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去分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
   于是我们调整思路,从把“分层”作为一种形式到把“分层”视为一种理念,即‘解读教师、了解需求、给予支持“,让分层发展成为尊重、满足不同层次教师需求的理念。
   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们将分层的标准落脚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上,通过访谈、问卷及半日活动个案分析等,对教师进行分析了解,继而形成了隐藏、张显、稳定三个时期,寻找到我园教师在这几个发展时期的一些共同需求,而非好、中、差的划分。
   专业隐藏期——一粒合格的种子被埋与土壤后,它积极的生长、变化,但不为人所看见。如果忽略对它的关注,没有创造适宜的环境推动它的生长,他就只能是一颗不能萌发的“种子”。我们对“隐藏期”的理解正是如此,具有了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踏上工作,认真、积极,但往往又是被动的去服从、等待和接受。对于自己要实现什么发展、成为什么教师是比较模糊的,往往会在学习、效仿、追赶别人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因此我们认为处在这一时期的教师,她们内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东西是由于目标的不清楚还未得到真正的激发。
   专业张显期——破土生长的新芽,它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的保障,需要修枝、剪叶,否则就不会茁壮。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教师她已不满足于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希望在团队中进一步的拓展,她会去看、去听、去学、去做,张显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体现自己在团队中的更大价值。
   专业稳定期——根深叶茂,已建立庞大根系的大树,其生长已趋于稳定。这正如教师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的价值、风格和特点,但事实上又可能出现一种“瓶颈”,如果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就很难实现更大的超越和突破。
   2管理的“显”与“隐”的问题

   分层发展正是管理者针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而给予的支持,其本质是让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获得理解、尊重和展示。因此,分层发展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很大程度上有管理的色彩。因此在分层发展的操作中,既要让幼儿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成长,又要让这种成长不成为教师的心理负担,这就必须处理好 “显”与“隐”的问题。这里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成长,——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获得理解、尊重和展示。

   [隐藏期] 重于“扶”——遵循此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特点,由于他们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较弱,因此需要一种“外力”,即一些制度、考核、奖惩、知识经验的传递等等,帮助他们获得处理日常教学的基本策略,并形成专业发展的推动力,那么本阶段以显性管理为主。

   [张显期]重于“扬”——教师希望体现更大的个人价值,作为幼儿园级就应为她们提供更多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倡导对教育教学进一步的反思和改进,给予一定的平台、机会、权利,为教师在团队中感到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此时的管理时隐时显。
   [稳定期] 重于“放”——有论者指出“人类的本性并非完全不可靠,只要受到适当的激励,人们完全能实现自我领导、自发自动,并具有相当的创造力。”因此,处于“稳定期”的教师,怎样给于适当的激励,帮助他们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拓展平台,扩大影响,以获得可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种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本阶段管理应是不着痕迹的隐性管理。
   3、实践中我们是如何操作的呢?促进了教师怎样的发展?
   遵循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不断调整,切实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如为了给予教师更多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我们尝试让处于张显期的教师承担主任教养员工作,好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得到更好的施展。在推行过程中我们对刘老师进行了个案观察,发现刘老师非常积极、认真,在班级环创、材料投放和活动设计上注入了自己很多的创新,但当我们观看该班幼儿游戏活动时,发现升入中班的幼儿仍处于独自游戏的水平,角色意识很淡,幼儿对于繁多的材料取拿、摆放无序。针对现状我们对刘老师进行了深入地观察与沟通,并对其他年轻主任教养员进行观察,发现他们善于吸取新观念,善于在环创、材料、活动上求新、求变;而对于分析本班幼儿发展水平、制定适宜目标等还缺乏系统的思考,更多是遇到问题随机地问老教师,效仿同年龄段教师做法,自己也总是丢三落四、东拿西放等。因此为了满足年轻主任教养员成长的需求,我们调整为“代理班主任”制,将教师随意的问询正式化,结对进行老带新,做到优势互补;开展专题学习与研讨,在已制定的儿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增强系统性;同时要求班级物品规范化,材料投放的细节化等。两个月后再来到刘老师班上,幼儿正在选择角色,佩戴标志,进行游戏。刘老师自制的分类材料盘还在全园得到推广。
   又如幼儿园的几位老教师,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已形成一种习惯,要实现突破是非常困难的。在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学习、谈话、评课等形式,但效果是仅限于理论上侃侃而谈,实践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断调整后我们采用“情景感悟”—— 让他们自己看到自己已有经验需要改变,行为需要调整, 实现“自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一次和陈老师共同参加xx幼儿园贯《纲要》现场研讨,与xx教师的对话为例:
   x:“今天我材料准备的比较充分,每组都不相同,能满足不同幼儿需求……”
   陈:“材料的作用是什么?今天幼儿呈现的作品基本相似,是否与提供材料相关?”
   x:“我今天重点指导的是建筑组……”
   陈:“教师在幼儿修建中更多的是规范一些摆放,你认为修建中你的角色是什么?”
   x:“幼儿放开活动后还是有点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陈:“从幼儿今天行为看,并不是第一次修建,那幼儿修建的兴趣是从何而起,今天又能满足他们什么新的需求,我感觉教师还是比较重视今天呈现给大家的完美的结果。”
…… 
   过程中我们首先分析陈老师的现状,寻找适宜情景(即与陈老师发展状况相近的,能让她看到自己影子的),管理者寻找契机,帮助她寻找观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陈老师存在的问题),引发她的思考,然后共同梳理以上“对话”。活动后陈老师谈到:“从表面来看,今天活动好像很完美,幼儿说了、分组了、自由操作了,有时候我也是这样,特别是一有观摩接待,就想尽量完美、花哨……但我总觉得是教师在精心策划一场表演,实质是很空洞的……今天给我的感受很深,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要盲目去做,做之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寻找说服自己的理由……”之后,陈老师开展了“小班数学活动生活化”的专题研究,将小班的数学活动放在熟悉的游戏、生活情景中:早上来一个朋友、又一个朋友,就汇成了许多朋友;你带个玩具、我带个玩具,就有了许多玩具;老师拿来许多糖,发给每个孩子就有了一个一个等等……使幼儿对数概念的感知在点点滴滴中渗透。
   这样的做法还有很多,比如在家长工作的开展中,很多教师,特别是处在专业发展初期的教师,在方式方法上比较欠缺的,非常需要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帮助。对于他们在实践中反映出的这些需求我们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和老师们共同总结形成了六项非常具体的方法,这样老师可依照这些方法进行家长工作。当然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我们更鼓励他们开展个性化的家长工作,对园教师探索的心情故事、成长树、档案袋进行了全园的推广,周末几家亲活动成为家长、幼儿最为喜爱的活动,对教师开辟的网上信息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等。
   又如经过问卷我们了解到教师对文章撰写有较强的需求,因此通过找成功范文,梳理部分教师文章,请相关专家等多样方式进行研讨,并在制度上给予的支持和激励,近几年教师文章撰写的状态和质量显著提升。在“教师成长档案”中我们看到,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新的突破。有的是实现文章数量上零的突破,有的从过去一、两篇获奖到现在七、八篇,还有的是从园级、区级提升到省、市级别的获奖等等。
   再如针对专业自主意识较强的教师,我们还设置了“弹性坐班制”,转变原有坐班时间刻板、效率低,使教师该到位时到不了位,可以休息时又碍于坐班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次日活动灵活调整坐班时间,以保证小组活动的开展及观察记录;开展专题讲座、名师辅导等各项活动,使教师在各自适宜的层次上获得发展。众多的教师脱颖而出,纷纷走出幼儿园,在省、市、区各级提高培训会进行交流、帮扶、教师培训;接受电视台专栏专访、教师开展的各项活动更是为各媒体宣传报道,使“名师名园”的口碑走进家庭,走向社会,使幼儿园的知名度获得更大提高。

   研究中我们发现,满足了教师不同专业发展时期的需求后,教师专业成长得到了加速。工作四年的李老师是锦江区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她也一直是幼儿园研究所确立的个案。记录她的专业成长进程:在担任配班教师的第一年,李老师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家长沟通而感到压力很大,我们并没有急于否定她的工作和能力,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李老师是一个很善于观察幼儿、分析捕捉幼儿的教师,于是我们一方面用“家长工作六项制”帮助指导她大胆有序地开展家长工作,一方面支持她从观察解读儿童入手,开展个人的小型研究。在研究中,李老师逐渐在“解读儿童绘画作品”中突现出来,通过关注、理解儿童绘画作品来发现幼儿需求、理解情感、探索内心、给予支持。四年的时间,管理不断挖掘李老师的专业特点,给予适宜的支持:如给与平台进行经常性的园级交流;成为学习型小组组长,将自己研究有效拓展,率领小组共同研讨提升;为家长进行讲座,姊妹园所的交流发言等。同时管理又给与坐班弹性、计划弹性的一定的权力,通过这些,李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文章从过去一篇到区级四篇,市级两篇,省级交流一篇;并荣获区四赛一等奖、成为锦江区学科带头人。同样的,我们随即取样了多位教师进行研究前后的对比分析,看到的是每位教师近几年来文章、荣誉、评赛的逐年递增,这都充分说明研究有效促进每位教师在原有水平的提升。


   二分类教研中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如何把握学习型小组的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的问题
   分类教研的基本单位就是一个个的学习型小组,学习型小组体现着它的正式性与非正式性:
   非正式性——在人员的构成上基于教师的自愿组合,从研究形式上是比较自由和松散的,一定程度上就象幼儿园内部的民间学术团体。
   正式性——需要通过管理的适度调控以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包括:
   在成员构成上,在基于教师共同需求,自愿组合的原则下,管理还应注意到不同层次教师在小组中的构成,以实现有效的互补。其次要和小组成员共同商议确立适合的组长。因为学习型小组中组长是关键的一环,她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把自己的专业积淀更好的传递给大家,带领小组持续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要协调小组的各项研讨事宜,如时间、人员、经费等等工作,是小组的领航人。
   管理者要参与到小组研究中,扮演好双重角色。一是观察者,学会不再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讲,而是象教师观察孩子一样静静地捕捉每位教师的特点、亮点,感受教师的成长;其次是引导者,在小组停止不前或产生困惑时给与适宜的点拨,确保小组的研究朝纵深发展。
   管理还需要提供各项保障,确保研究的落实。如:每期有专门的小组研究经费,用于资料、拍摄、研讨;每周有共同研讨的时间,合理调配;每期有小组展示机会以及针对不同小组特点,开展个性化评议。并引入外部的专业力量,为每个小组聘请场外专家,以及为每个组的引领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确立管理、教师“双向一致”的中心教研内容
管理上,对幼儿园价值目标进行渲染。即从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出发,和教师共同形成了以“自主”为核心内容的管理观、课程观、专业成长观等等价值理念,倡导积极、向上、主动发展的幼儿园文化;同时对教师深入调查,通过观摩教师活动,读教师观察记录,听教师摆谈,填写问卷等多种形式,将教师实践中反映的问题梳理归类、讲教师期望研究的问题进行统整等,达到研究问题缘于教师需求的目的。
   其次从教师一方,应提出实践中的困难、困惑,形成要研究的问题。
   这样在管理、教师“双向一致”下,形成中心教研内容。如我园确立的的中心教研内容: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被忽略儿童的教育,通过绘画作品解读儿童等。
   3、提升专业水平,引导教师辨识真问题与假问题
   由于学习型小组中成员的经验、学习、实践都基本相似,因此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同水平重复问题”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师在大量的问题面前难于分辨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与派生问题,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如处理不当,会导致研究进入死胡同。
   例:从我园“阳光组”确立的研究内容来看,最初是“退缩型行为原因及矫正研究”、到“攻击性行为矫正研究”、再到“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其实这几个问题是教师在看到别人的研究中后的跟风,并未过多考虑是否就是自己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假问题让研究的过程成为死水一潭,教师们感到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教育实际,一度出现倦怠。此时她们特别需要专业引领,帮助找出真实的问题,这样研究就有了一半的成效。
   因此我们通过“实例研讨”——拍摄、回放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共同发现真问题、具体问题、细节问题,从最实际的问题入手,让教师产生研究的兴趣和愿望,增强研究的效能感。一位教师在经历实例研讨后谈到:“虽然这个片断只是随机的,但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我计划内的东西,这也是我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班上的孩子,是否认真揣摩了孩子的心理,这时我接下来必须要做的……”
   4教师研究习惯的培养——日记式观察记录
   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研究习惯的养成。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日记式观察记录。日记式观察记录——是教师将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感受最深的行为、思考、问题等,以日记形式进行持续地记录。能从事物产生的持续变 化中进行解读、反思和欣赏。具体方法:
   l日记不必每天进行,但一定是教师最有感受的人或事的记载。
   2、日记式观察记录更重要的是一起分享记录的内容,相互倾听教师所作、所为、所感、所想,都掌握不断讲述和复述我们过去生活的对话方式,感到这是附带价值的和值得欣赏的。
   3、日记式观察还强调大家针对记录提出问题,教师如何通过反思自身的经验和新理念来变革他们的实践,如何通过这种反思的过程将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计划。
   开展分类教研活动,教师要经历的是从“行政布置研究任务”到“基于自身问题的行动研究”这样一种转变,教师在过程中从很不适应、从不知所措到慢慢摸索,到深入研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逐渐转变。分类教研活动激起教师主动深入开展研究的兴趣和愿望. 
   在“美太阳”组组长的日记中,记录着经历“马瑞祥”案例给小组成员带来的巨大变化。她写道:“记得刚开始研讨时大家都在嘀咕又来一个新名堂,不知道要占去我们多少时间和精力呢!不过当大家看完拍摄时,竟也觉得一些情景细细看来颇有意思。大家饶有兴趣的讨论着,且研讨时间过得很快。第一次的研讨还不算坏,至少大家并没有觉得这种研讨是负担,甚至觉得它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乐趣、一些思考的线索。”
   “接下来的二次研讨,大家把目光聚焦在马锐翔身上,当再次坐下来看录象时,有了更多发现。一,翔翔对摄象机对准谁特别关注,对老师很敏感;二,翔翔偏爱“大舞台”,坚持玩这一个游戏;其三,无人关注时表现正常,在发现有人关注时表现很突出。这一次的研讨明显比前一次更有深度,大家对许多问题,包括拍摄者的性别都进行了分析,也确定了行动的方案。我开始觉得这个研讨很有做头。”“之后,我们请来了男教师拍摄、尝试隐藏拍摄、以及了解翔翔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记录和家庭案例,了解其个性,经过综合分析区深入理解这名儿童。经过多次研讨,我不仅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和组员对待研讨活动的态度的巨大转变,而且研究让我寻找问题的视角更敏锐,学会了如何深入的开展研究。”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研究状态上,她们从被动参加到认真准备到盼望研究再到感受研究的快乐;在研究深度上,从松散的研究话题到专题研究到细致分析的一步步深入,最终感受到把教师放向群体和追踪个体是不一样的,教师的关注对每一位幼儿的成长都是那么的重要。
   幼儿园各学习型小组的研究都呈现出勃勃生机:如阳光组——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OPEN组——幼儿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介入方式是否适宜的研究GJ组——对儿童作品的分析解读等。
   我们认为教师发展一样存在着最近发展区,几年的研究我们正是在不断寻找适宜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最为适宜的培养方式与方法,让教师在理解、尊重中自主发展。研究带来了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更加主动、积极的状态使教师逐渐感到学习、教学、提升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成长的需求,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专业自主能力的提高使教师对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困惑逐渐得以解决,且各环节的繁琐和管理的束缚在逐渐打开,因此教学的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这些都在使教师感受着一种成长的快乐,或多或少的减少了教师对职业的倦怠。正如教师们所说:“三幼是沃土,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亦是教师成长的沃土。”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幼儿园  司茜、向燕